那些国家根本没有改革或者改革停滞,所以才崩溃。
2011年,在年初确定的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大政方针指导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基调由上年的适度宽松向稳健回归。由于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这一指标的变动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客观存在
沿着80年代的改革基本是比较良性的道路,可能没有这么多的高层建筑,没有这么多的高铁,但是GDP每产生一百块钱中国老百姓人拿走比例高而政府拿走的比例低。当时名义不是国有而实际是国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措施出台,要让农民社员自己选举社长,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举动。第一追求是个体户,下面是科学家、工程师,好像政府官员排到第五第六或者第七第八。实际上,中国政治体制在80年代有实质性的改革,比如地方上分权、财政上分权、地方农村选举。土地不可以做抵押都是90年代制订出来的,宅基地不可做抵押,农民有什么?不就有这个东西,又不让他做抵押。
这是一种良性发展,它并不需要你每年增长的速度很高。城市的需求多样,而农村的需求比较单一,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新非公36条已颁布近两年,却迟迟得不到落实,已直接影响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
什么叫微调?市场上有各种解读,官方并没有准确的解释。连美国主流经济学家都已经感到美国经济复苏的艰难性。所谓微调,就是在现实这样一种复杂困境下,在总量调控机制并不是很有效的情况下,运用信贷结构等政策调整来辅助实现总量稳健的政策。主基调不变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能不能调整过来,关键在财政政策。
这是解决2012年稳增长中必需的一项重要措施。到底怎么看中国经济?2012年中国经济该如何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发展逻辑没有变什么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笔者在2011年7月曾指出: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
中国政府拥有危机中他国政府不可比的大量优质资源。微调应主要针对中国金融体系融资效率总体不高的现实。特别是伴随我国外汇占款的波动,如何坚持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应该说,微调只是对过去货币政策制度安排不灵活而进行的一些补充性安排。
房地产投资的大幅下降,加上相关产业的连锁效应,2012年应不可能再出现前几年那样的高投资增长水平。为主导并不意味完全排除少量合理的投资,但是要坚决打击买房仅是为了卖房的投机行为。在货币政策稳健的前提下可以强调微调。如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举措,稳增长只能靠回归老路、放松货币。
正是因为前几年宽松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欠缺,才导致了目前房市泡沫的压力,因此在货币政策由宽松向稳健转向的过程中,房市的调控方向不会转变,也不应转变。然而金融市场结构复杂,规模调控范围又狭窄,所以不得不提出社会融资总量的调控(如2011年),而该指标的完整获得恰恰又滞后,体现不了货币调控的前瞻性。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的结构调整往前走。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系统已蕴藏一定风险的状况下,政府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2020年或2030年的发展进程需要,在测算出不同行业政府绝对与相对控股比例的基础之上,将多余的股份逐步地、有计划地向境内市场出售,将所获收入专项用于穷人消费,以同时实现救穷人、扩消费、促增长、稳社会的诸多目标。
在此背景下真要稳增长,必须要开放市场,打破国有资本垄断。而就全国来说,这种荒唐状况并非个案。因此从总体看,今后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保持很高速度的增长,特别出现像2007年那样近14%的增长。主基调基本不变下必须且只能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宽泛意义上说,就是货币供应要适合实体经济保持8%~9%的合理增长速度,絶不能再出现像2009~2010年那样的货币信贷供应高增长。尽管目前房价已经出现松动。货币政策所需注意的是,在巴塞尔协议成员国所没有,而唯中国存有的存货比监管指标下,如何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原则。
而比美国问题更严重的是,更多的人在担心欧洲会真正出现日本失去的十年。如何落实?关键是执行力。
笔者知道,在这方面社会上有不同的想法,包括意识形态。与其限价,不如上交易税。
因此,要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必须是改中求稳。笔者曾得到一数据,在某个直辖市,全市全年银行贷款的36%全贷给了该市前20家企业。
明确政策导向,在鼓励适当合理投资的同时,出台新的房屋租赁管理条例,以控制租金的过快上涨,从多个角度保护房客和弱势群体利益。只有在改革中才能确保稳定增长。应该看到,房市风险涉及土地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则涉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又涉及银行体系风险,甚至与整个股市的稳定都已经连在一块(目前全体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利润来自于金融机构)。笔者认为,微调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放松银根,也不意味着放松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状况。从投资看,这几年来中国投资的高增长有多少是合理的增长?约占全部投资四分之一的房地产投资,在打击投机炒房的政策相继出台后,2011年必然会下降。
这就是中国经济2012年在外需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基于中国目前的财政赤字状况,笔者在此仅强调两点:第一,要进一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同时,在结构调整中,中国经济正在从贸易行业向非贸易行业进行转移,出现了其他国家在此发展阶段都同样出现的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趋势。曾任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萨莫斯教授就表示,鉴于危机已经延续了四年,美国可能会出现类似日本失去的十年
原因很简单:相对于危机前,中国的外需在减少,高投资水平不能持续,而且市场已经形成了房地产泡沫,付出了地方融资平台隐藏的大量风险代价。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政府必须要补贴到位。国退民进 提高消费 实现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2012年恶劣的外部环境,加上投资增长的不可测因素,扩大消费已成为稳增长中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重新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也是不能不推出新举措的领域。日前,国际上一些人在唱空中国,中国经济要崩溃。
(见7月11日《中国证券报》)这一点,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到市场,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稳增长必须加快落实新非公36条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资本全面进入中国各个产业的36条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经济来说,对外需已不能抱有太高的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前两年而言,必须也只能是相对紧缩银根。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坚持以消费品为主导是中国房市健康发展的方向。应该说,微调只是对过去货币政策制度安排不灵活而进行的一些补充性安排。